放眼歷史發展規律,每一次技術迭代的背后,都是從不斷滿足需求、解決問題開始的,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也不例外。當銀行業陳舊的IT系統無法適應業務的快速發展時,信息技術的騰飛讓更多的銀行管理者看到了借用外部力量改變IT系統的希望,而國家政策的明確,又加快了這一希望變成現實的步伐。
近日,由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與金融科技50人論壇主辦的“銀行業數字化轉型調研行——走進廣西‘區域性銀行深化數字化轉型的路徑與發展’研討會”,神州信息新動力研究院首席專家薛春雨在會上做了專題報告《銀行數字化轉型的路徑與參考》。
神州信息新動力研究院首席專家薛春雨作《銀行數字化轉型的路徑與參考》專題發言
技術的數字化轉型首先應該做什么?
一個字:拆!
將原有的集中式系統拆成多個相對獨立的微服務,化整為零,但又互相協同,實現“物理上多份,邏輯上一份”。
● 拆服務,即“服務分布式”:使業務系統更加靈活,同時每部分多實例運行
● 拆數據,即“數據分布式”:提升大數據量表的訪問能力,增加數據庫整體運行資源。
真正的分布式,拆分僅是起點,“統籌全局”才是關鍵
● 分布式事務:針對不同業務場景,提供切實可落地的方案,解決跨服務、跨數據節點的事務一致性問題
● 分布式緩存的合理使用:降低數據庫的訪問次數,提升單個服務的響應速度,間接提升系統整體處理能力
● 分布式統一調度:協調多個分布式節點協同工作,有效控制日終處理時間
薛春雨介紹到,“一套完整的分布式不僅要在物理上進行多重分割,同時還要在邏輯上保持完整性,以提升銀行業務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
打破壁壘,構建橫跨多個系統的“技術指揮部”
事實上,以往同一家銀行內部同時存在著多個系統,這些分散的、參差不齊的系統和技術棧雖然完成了初步的“分布式”,卻給全行的技術管理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
究其根源,前期分布式系統的建設都是站在各自系統的角度來考慮,而不是站在全行的視角。
所以,要統一全行的分布式技術棧,并形成完備的分布式技術支撐能力,以及配套的管理體系,建立完整的分布式技術中臺,勢在必行。
云原生是數字化轉型的必然選擇
把無數個“散裝”的分布式技術平臺,整合為“分布式技術中臺”,就使分布式完成了由“技術支撐”到“價值賦能”的蛻變。
分布式雖然增加了技術復雜度,但是解決的是“系統高可用”這一主要矛盾,而由此帶來的復雜度,可以通過工具化、云原生技術等去解決。
如果說從小鎮鄉村走向大城市定居,是城鎮化的必然選擇,那么,從傳統微服務到容器化部署,再到全面云原生,則是架構發展的必然選擇。
云原生技術架構的引入,尤其是在容器化和微服務架構方面的應用,為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同時,對于已有銀行系統,采用云原生技術時會面臨歷史遺留問題的挑戰,需要策略性地解決與傳統系統的兼容性問題。
是否有比較好的金融系統云原生解決方案?
神州信息作為最早一批布局金融系統云原生解決方案的科技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套適配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金融“云原生”架構平臺——“九天攬月云原生金融PaaS”平臺。
“九天攬月平臺”具有“低代碼、中臺化、云原生”三大技術創新點,在實現系統的高擴展性、可用性、靈活性和低耦合性等功能特點下,有效應對業務高并發、大數據量、浪涌現象及業務敏捷響應等需求,幫助銀行獲得高性能的業務系統性能及處理能力的同時降低成本,為解決現有金融數字化轉型架構平臺中的主要問題提供了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