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心觀點
    銀行家 | 解密未來銀行架構轉型專題:以神州信息的ModelB@nk5.0為例
    2022-04-27

    未來銀行架構——以神州信息的ModelB@nk5.0為例

    國家開辦的質庫和民間經營的錢莊是早期銀行的雛形,具備將貨幣及其載體作為資源進行管理、流通和調節的能力,在社會、經濟、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承擔起支柱作用。我國對商業銀行進行改革和加強監管始于2003年,發展至今,中國銀行業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順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根據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探索革新,已形成具有現代化特征的銀行體系。面向未來并符合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銀行業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銀行體系已成為必然趨勢。

    近20年,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更迭,國內銀行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從追逐到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已建成各類應用系統支持和促進業務發展。從大集中時代到SOA時代,再到分布式、微服務時代,在“科技興國”“科技興行”的號召下,通過先進的IT架構轉型推進業務發展,已經成為今天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共識。

    未來銀行建設的架構思考

    伴隨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國內銀行業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科技建設高潮。如何利用科技能力支撐以“數字、智慧、綠色、公平”為原則的新金融發展,是這一輪科技建設的主要課題。圍繞這四項原則,銀行業通過不斷吸納科技創新成果,推動自我革命,來提升內生活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實現業務整體的高質量發展。

    銀行還通過數字技術連接產業場景和金融場景,發展產業數聯網,構建新形態下的融合場景,再基于場景的融合,打破物理界限,構造產業過程和金融服務相輔相成的數字空間。銀行內部管理也將實現資產的數字化管理,進而實現整個運營的智能化升級。可見,不同金融企業面向未來發展數字化建設都離不開場景建設。但是,如何圍繞場景金融建設IT系統以促進業務發展,這需要銀行具備場景金融服務核心能力。未來銀行IT架構也需要圍繞著這一核心能力來支撐業務發展。

    未來銀行的IT架構也必須服務于金融企業的戰略發展。目前國內一些有前瞻性的銀行在戰略指引下,依靠金融科技創新進行未來銀行IT架構的整體規劃設計與建設。但仍然有不少銀行受限于科技能力,缺乏將戰略發展目標與整體IT設計以及具體建設相結合的總體規劃。所以,需要有一種前瞻性的銀行IT架構設計思路,幫助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銀行機構循序漸進地搭建符合自身需要的IT系統,并擁有按照自身企業發展戰略,有步驟地規劃未來的科技能力。

    數字化轉型期的銀行,需要的不僅是若干滿足不同業務部門要求的、單一的、割裂的系統,還要根據未來發展趨勢設計一整套融合銀行業務發展、內在管理、外部監管審核以及科技領先的多層次體系化的整體架構。它可以理解為指引銀行未來IT應用架構發展的藍圖或設計方案,未來參照這個藍圖循序漸進地建設一個個IT系統。這個整體架構重在厘清和說明為什么要建設這些系統,系統之間的關系以及發展新業務時哪些系統需要具備哪些處理能力。在整體架構規劃下,所有的應用系統能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服務于戰略發展和多層級的目標。

    未來銀行的整體架構亟待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銀行IT架構通常直接面向業務部門,根據不同需求建設獨立系統,因此呈現出“煙囪式”的系統布局。盡管建設了鏈接系統實現了互聯,但在今天以場景和客戶為中心的新金融消費體系下,這種架構仍然顯得笨重,不夠敏捷。二是不同系統之間,交易和數據處理都相對獨立,數據價值無法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快速反饋。銀行大量沉淀下來的數據,在服務業務處理、客戶體驗、金融產品創新方面極具價值、有待釋放,這也是當前架構的不足之處。三是這種IT架構制約了銀行綜合金融、產業金融以及與典型產業場景快速融合的服務能力。而在數智時代,實現多元化金融場景與智能化金融服務相結合,已成為亟待解決和必須解答的問題,將加速推進整體IT架構升級。也只有解決這些問題,IT架構才能幫助銀行積極擁抱金融數字化發展新趨勢,成為支撐其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礎,助力業務高質量發展與安全運行。

    未來銀行架構滿足五大訴求

    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布以來,金融機構普遍圍繞新時代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使命調準戰略。金融企業的發展以明確的戰略目標為指引,戰略目標的實現則需要緊密圍繞目標客群的需求開展業務。場景化服務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最重要業務形態,要點在于從“坐商”向“行商”轉變,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在各種生活生產場景之下,“潤物無聲” 地輸出金融服務。

    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下,客戶只有明確知道自己的需求時,才會主動到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尋求服務。但是,多數客戶不具備專業知識,不了解多種多樣的復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甚至不明確自己的真實需要。他們只能明確具體的生活生產目標,如購物、上學、創業、租賃等。這就需要銀行在生活生產的關鍵環節主動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將服務過程融入到實際生活生產當中。這就是場景化服務。

    銀行識別場景和建設場景,最關鍵的是從客戶角度理解不同場景下的真實需求,所以視角的變化尤為重要。以往,銀行把主要資源和精力投向“二八原則”中20%的客戶,對其余80%的客戶的潛在需求關注不足。在當前普惠金融、共同富裕的新時代下,尤其是在《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已明確將 “公平”作為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基本原則之一的背景下,加之數字技術得到發展與普及,必然驅動銀行將業務發展的焦點轉向80%的巨大客群。客戶的需求將促使銀行開始轉變視角進行思考,也促使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企業改變視角來思考未來金融機構需要什么樣的系統。

    未來銀行整體架構,需要從技術支撐與業務發展兩方面思考。未來銀行架構ModelB@nk5.0(見圖1)的核心思想在于,以技術中臺、數據中臺和AI中臺(金融超腦)為支柱,圍繞五個層次的業務發展訴求,即場景建設、旅程服務、能力輸出、資源積累和組織管理,提供清晰的數字化轉型能力。

    場景建設層的能力是拓展業務、提供統一交互體驗和輸出整體品牌形象。這一層系統幫助銀行觸達和獲取客戶。旅程服務層由用戶旅程、產品服務和資金投資三部分組成,依照特定場景下的不同客戶的不同服務要求,按需定制千人千面的流程體驗及專屬產品服務,讓客戶宛如享受高端旅行服務一般舒服自然地享受金融服務。這層系統幫助銀行黏客、留客。能力輸出層集中銀行的基礎能力輸向旅程服務,由業務層四個中臺體系(內管中臺、業務服務中臺、營銷中臺和風控中臺)和技術能力輸出的三個中臺體系(數據中臺、技術中臺和AI中臺)共同組成。這層系統為客戶輸出金融服務能力。資源積累層通過湖倉一體技術沉淀和管理業務過程產生的數據資產,如客戶數據資源、外部數據資源、政府數據資源、機構數據資源等。這一層系統將業務數據化、模型化,是未來數字化經營的重要保障。組織管理層包括金融機構監管、審計和經營管理等系統,旨在保障金融企業平穩運行發展。

    未來銀行架構擁有三大能力

    未來銀行架構中,三個重要基礎技術能力支撐五層整體架構。一是技術中臺。基于云原生和微服務體系重構銀行各類服務能力,現有框架技術、分布式技術、區塊鏈技術、IDE工具以及運維管理類系統都會分解、融合到銀行統一的技術中臺里。不同層次的業務系統在統一的技術標準和協議規范下形成一個個微服務,相互協同完成業務處理。二是數據中臺。為業務服務和內部管理提供支持,包括數據治理、數據建模、數據開發、數據分析、數據服務等自主研發且領先的一系列服務與組件,助力金融釋放數據價值。如何將零售、企業、三農等產業在生活生產中的數據要素轉化為金融資產,將數據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投入到業務發展中,是數據中臺建設的重點。三是金融超腦,即AI中臺。利用AI中臺的學習和智能化處理能力全面釋放應用系統潛力,支撐數字金融可持續發展。AI中臺提供整套AI能力應用,實現各業務系統和技術平臺的智能化需求,如金融產品的自動裝配、業務流程的自動優化、系統故障的智能預警、代碼的自動化生成等,釋放出強大的IT潛能。

    五層架構不再以垂直業務范圍區分穩態和敏態,而是從客戶視角進行橫向敏態和穩態業務的劃分。傳統的銀行依照業務類型劃分穩態和敏態,例如線上業務、零售業務(個人業務)屬敏態業務,線下業務、對公業務是穩態業務等。但是,隨著新一代消費者的成長以及未來生活生產習慣的巨大變化,業務發展已經出現線上線下業務融合、個人公司業務聯動和相互借鑒的趨勢。這種變化決定著未來只要是客戶需要的服務,都不會呈現穩態,皆按需求發展而變化。因此,ModelB@nk5.0明確定義:直接面向客戶的場景建設和旅程服務都屬于敏態,真正穩態的是支撐敏態業務之下的銀行能力沉淀和資源積累。通過敏態和穩態的重新劃分,首先,能幫助銀行為客戶提供更加優化、符合需求的服務,也能橫向將不同類型的客戶服務中共性化、標準化的業務處理集中起來釋放能量,整體降低服務成本,管控業務風險。其次,更加注重客戶在銀行服務中的體驗,通過旅程服務的模式優化體驗、提供精準產品服務。

    長期以來,坐商模式決定了銀行不太注重客戶的服務體驗。但是隨著競爭加劇,銀行開放服務從坐商向行商轉變,如何通過優質化的服務增強客戶黏性就變成了重要命題。旅程服務系統的規劃,把客戶在銀行體驗服務的生命周期視作一段段“旅程”,通過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不同階段“旅程”中所需的金融服務。這個過程中,用戶旅程體系不斷收集客戶反饋信息,再將這些信息作為重要的數據直接應用于服務流程的優化,將銀行的服務、客戶的反饋和服務的改善形成一個閉環的有機體,讓IT系統能夠直接促進銀行服務的優化升級,自動提供精準服務內容,提升客戶體驗、增強客戶黏性。最后再充分利用數據和AI技術釋放銀行服務潛能。未來銀行架構特別強調數據和AI技術對業務的賦能。

    銀行未來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為客戶提供更好、更精準、更專業化的服務,同時也要持續優化服務成本,提升服務風險的管控能力。因為未來強調“綠色、公平”的普惠金融,客戶成長性影響客戶忠誠度,這些都驅動銀行將專業能力下沉到擁有龐大數量的普通客群上。而數據中臺和AI中臺可以更好地幫助銀行將人的經驗和能力轉換為系統的經驗和能力,以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式向客戶提供專業、優質的綜合化金融服務。

    未來銀行架構支撐場景化服務

    未來銀行整體架構如何支持場景化服務,以農業生產場景為例。農業客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購買種子化肥,租用生產設備,進行銷售和物流運輸等。銀行傳統服務因不了解農業產業鏈的生產活動,無法預測風險,不能在農業生產環節有效地為農戶以及上下游產業鏈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在未來銀行架構下,場景建設層的系統幫助銀行與合作伙伴共建生產場景觸達客戶。例如,打通與種子公司的銷售平臺,在農戶購買優質種苗時通過種苗的存活率為其提供小額貸款;打通物流平臺,幫助農戶選擇最佳的物流方式,為運輸提供物流費用結算;建設農產品加工社群,在收獲季節幫助農戶找到合適的加工企業,并提供銷售賣場信息,等等。旅程服務層次的系統跟蹤農戶服務的過程,能持續優化服務內容,如在播種季節加快放款速度、在物流環節提供便捷結算方式等。以服務農業生產為目標,結合行業特性及農戶不同時節的資金需求、風險承受能力等,為農業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提供金融服務旅程一站式場景建設,能更好地服務農戶。在這個過程中,銀行一方面通過能力輸出層的系統將存、貸、匯等專業金融服務進行輸出,另一方面可借助AI、數據提供智能化的業務處理。資源積累層的系統將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數據按照標準和規范有序地管理起來,并基于合作伙伴的三農數據分析,防范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類風險,并拓展出新的農業金融服務。銀行也將根據所積累的數據資源實現內在能力的提升,利用組織管理層系統實現數字化經營。

    未來銀行的五層架構能夠幫助銀行按照監管要求將金融服務定向輸出到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更好地促進普惠金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銀行可以按照不同層次系統的關系進行整體設計、建設,不但能夠安全地保護數據,還能積累精細化、清晰化、準確化的業務數據用于監管報送,更好地適應科技治理、科技倫理和創新監管的要求,嚴防科技風險導致金融風險。

    數字經濟時代,科技創新人才是關鍵。行業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這些人才需要深入理解銀行管理要求、創新場景建設,懂金融、懂科技、懂產業、懂數據,以及具備架構設計和分析能力。今天走在前列的銀行企業不僅會在科技人員中選拔培養這類人才,也會在業務部門中加強培養懂模型、懂架構的新一代業務人員。

    當前,金融科技引領的金融體系集成創新正成為第四次金融革命的突出特征,是金融體系能否完成支持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時期。未來,金融服務的發展,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各方凝聚力量,共同營造公平、開放、穩定的環境,合力解決實體經濟的數據資產轉化成可風控、可監管的金融資產,這一過程將面臨法規、技術、行業壁壘等一系列難題。未來,金融科技服務商將在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價值,與各界生態伙伴集眾智、匯眾力,共同探索出一條“用數字技術實現普惠金融”的道路。

    ■作者:神州信息金融科技首席行業專家 崔蕾

    本期未來銀行架構轉型特別推薦

    專題

    龔偉華/

    未來企業架構助力銀行高質量發展

    陳鐵鋼/

    以新架構打造新時期領跑優勢

    ——工商銀行ECOS工程助力轉型升級

    崔蕾/

    未來銀行架構

    ——以神州信息的ModelB@nk5.0為例

    楊濤/

    數字化轉型視角下的銀行數據治理

    李璠/

    未來金融企業技術架構與數字化轉型

    李衍珠 韓波 王彥博/

    面向未來銀行的開放式應用架構探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江市| 武冈市| 道真| 寿光市| 江阴市| 靖远县| 桦甸市| 龙陵县| 灌南县| 东城区| 吉林省| 祁门县| 怀化市| 石门县| 万州区| 平泉县| 镇坪县| 丘北县| 定陶县| 广宁县| 连城县| 沁源县| 营山县| 深圳市| 舟山市| 吉木萨尔县| 内乡县| 定襄县| 溆浦县| 饶平县| 鹿泉市| 临安市| 涪陵区| 达尔| 金山区| 浮梁县| 垦利县| 桂东县| 始兴县| 张家界市| 株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