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動力數字金融研究院是神州信息打造的場景和技術融合的新型創新業務機構,致力于成為神州信息數云融合金融科技戰略的增長新引擎,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動力,賦能、引領金融業數字化轉型。
針對銀行對公業務、銀行綠色金融、銀行手機APP等行業熱點話題,新動力金融數字研究院撰寫了系列文章。本篇為新動力數字金融研究院分析師郭婉瑩撰寫的《2022年銀行綠色金融布局盤點及金融科技如何賦能銀行綠色金融發展》。
一、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加速完善
綠色金融是政策導向型領域,各家銀行緊跟國家政策,引導更多資源配置到綠色低碳領域。截至2022年9月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20.9萬億元,同比增長41.4%,高于各項貸款增速30.7個百分點,足見綠色金融的戰略地位相當重要。2022年我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加速完善,其中與銀行相關重點政策如下:
(一)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基本建立
2021年9月22日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作為“1+N”政策體系中的“1”,對指導我國“雙碳”工作起到綱領性作用;而后于10月26日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作為“N”政策中的首要文件,對后續出臺系列政策起到統領作用。2022年,各有關部門分領域和行業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各省市也陸續出臺了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基本建立。
(二) 《銀行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
2022年6月1日,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下稱《指引》),將銀行業保險業發展綠色金融上升到戰略層面,被視為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指引》提出銀行業保險業應將環境、社會、治理(ESG)要求納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同時就銀保機構如何從組織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內控管理、監督管理等方面入手開展相關工作提出要求,是指導我國銀保機構未來發展綠色金融的綱領性文件。
(三) 《中國綠色債券原則》
2022年7月,綠色債券標準委員發布《中國綠色債券原則》(下稱《原則》)。《原則》從募集資金用途、項目評估與遴選、募集資金管理和存續期信息披露四大核心要素對綠色債券發行人和相關機構提出了要求;同時,《原則》指出綠色債券募集資金需100%投向合格綠色項目,有助于推動不同品種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綠色項目比例趨于統一。《原則》的出臺標志著國內綠色債券標準初步統一并與國際正式接軌,是推動我國綠色債券市場規范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四) 《碳金融產品》
2022年4月12日,證監會發布了《碳金融產品》行業標準,在碳金融產品分類的基礎上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要求;同時,明確規定了更加豐富的碳交易工具,包括碳期貨、碳期權、碳遠期、碳掉期等,這些產品助力提升碳金融市場活躍程度和流動性,降低交易風險。《碳金融產品》的出臺為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運用和管理碳金融產品提供指引。
二、2022年銀行綠色金融布局盤點
(一) 信貸、發債規模放量,增速攀升
根據各家銀行已披露數據,2022年前三季度,各家銀行信貸與發債雙管齊下,二者均呈現規模擴張,高速增長。
一方面,根據人行數據顯示,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0.9萬億元,同比增幅達41.4%,高于各項貸款增速30.7個百分點,較前三季度增加4.88萬億元。其中六大國有銀行綠色貸款余額合計11.51萬億元,占我國綠色貸款總規模的55%左右。由高至低依次是工商銀行(3.43萬億元)、建設銀行(2.60萬億元)、農業銀行(2.55萬億元)、中國銀行(1.86萬億元)、交通銀行(6087.79億元)、郵儲銀行(4657.71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雖然規模不及國有銀行,但在綠色信貸業務上持續發力使業務規模迅速擴張,增速明顯。其中中信銀行(56.71%)、民生銀行(51.82%)、平安銀行(51.82%)三家銀行均超過50%,往后依次是光大銀行(46.02%)、浦發銀行(26.74%)、興業銀行(25.82%)。
另一方面,綠色債券發行規模持續擴大。根據多家銀行披露了2022年前三季度綠色債券情況,其中中國銀行承銷境內、境外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居中資同業第一;建設銀行承銷綠色債券41期,承銷規模235.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4%和82%;浦發銀行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類債券、碳資產債券、轉型債券及綠色資產支持票據(ABN)承銷金額總計108.25億元;光大銀行承銷7筆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發行總規模45.80億元,投資綠色債券規模同比增長79.86%。
(二) 對公領域聚焦金融產品創新和綠色信貸評估
1. 哈爾濱銀行落地中國首筆未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基于企業進行清繳前的未來碳排放配額儲備需求做信貸資金匹配,形成“信用放款+未來碳排放配額質押”的風控模式。
2. 九江銀行創新推出“碳效貸”:該產品將貸款定價與企業碳排放綜合表現掛鉤,并定期根據企業碳排放表現情況調整利率。
3. 青島銀行落地全省首筆新能源項目CCER未來收益權質押貸款(綠色信貸):以新能源項目未來產生的CCER指標收益為質押物,為新能源項目提供的項目貸款。
4. 建設銀行成功研發對公客戶自動化ESG評級工具:作為首個研發適用于全量對公客戶的自動化ESG評級工具的銀行,有4個特點。一是適用客戶范圍廣;二是精細化程度高,首次對不同規模客戶開展差別化評價;三是評價指標體系兼顧國際標準和中國特色;四是自動生成ESG評級結果,為業務人員減負。
5. 中國銀行試點研發企業融資主體ESG評價系統:構建了覆蓋四個層級的ESG指標體系,充分考察了企業的環境表現、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等因素,并以企業ESG得分呈現,直觀展示不同行業借款人的ESG風險,進而與信貸流程相結,并將結果應用于盡職調查、項目評審等方面。
6. 興業銀行“點綠成金”系統上線新功能:上線重點用能企業綠色信貸評估模塊新功能,一方面聚焦重點用能企業能耗評估模型調整,另一方面接入豐富數據實現風險篩查功能,實現對重點用能企業的風險預警。
7. 平安銀行搭建綠色信貸智能識別工具:應用“綠色金融系統”支持綠色金融業務;針對環境氣候風險監測和預警處置開發的“平安綠金”大數據智能引擎,進行綠色項目識別與預警系統;ESG評價系統,對于ESG信用畫像,并將其全面納入信貸管理流程,補充財務指標評價。
8. 晉商銀行上線運行綠色金融管理系統:該系統可實現綠色金融業務的智能分類識別、自動審批貼標、環境效益測算、綠色業務全景呈現、一鍵監管報送等功能。提高了綠色業務的認定效率和綠色金融服務的綜合能力。
(三) 個人領域聚焦碳賬戶
1. 建設銀行“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項目開始測試:綜合運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通過使用客戶在交通出行、線上政府辦理等場景中的碳減排行為數據構建模型,打造個人“碳賬本”,實現碳減排計算等。基于“碳賬本”為客戶提供信用卡額度升級、分期福利、銀行卡消費折扣、支付優惠、碳積分商城權益兌換等個人金融服務。
2. 平安銀行個人碳賬戶平臺“低碳家園”在平安口袋銀行APP上線:“低碳家園” 賬戶體系由平安銀行攜手中國銀聯、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共同打造,是國內銀行業首個全卡碳賬戶。用戶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15項綠色行為,享受碳減排量和綠色能量的雙重價值體系。
3. 中信銀行從四個方面升級碳賬戶:升級方向包括,一是新增借記卡減排場景,二是支持全民開戶,三是手機銀行APP上線低碳專區,四是推出綠色環保材質低碳財富卡。
4. 日照銀行推出“個人碳賬戶”平臺:依托日照銀行手機銀行和日照銀行日鑫悅e生活金融服務平臺搭建“個人碳賬戶”平臺,是山東省首個上線的“金融+”場景綜合化個人碳賬戶平臺。平臺涵蓋綠色政務、綠色信貸、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綠色公益等場景,匹配“綠色產品”和“金融服務”等權益。
5. 漢口銀行成為武漢市首家個人碳賬戶發布銀行:其特點一是全員開放,所有市民均可自愿申請建立;二是數據共享,在授權前提下收集更多數據,建立開放的個人碳賬戶體系;三是行為激勵,以“碳幣”兌權益的方式激勵市民參與碳減排活動。
6. 昆侖銀行“個人碳賬戶”上線:依托銀行賬戶系統,對居民綠色支付、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等三大領域低碳行為數據實現統一采集、賦值、折算,形成碳積分,居民可用碳積分兌換相關權益。
7. 杭州銀行推出個人“碳賬戶”:通過手機銀行APP、微信營業廳、網上銀行等終端識別用戶在日常低碳生活及金融場景中的綠色行為,再體現為碳賬戶中的碳積分。
8. 桂林銀行“G+低碳達人”個人碳賬戶平臺:重點圍繞綠色金融“五大支柱”,積極打造綠色生活金融服務場景,正式上線桂林銀行“G+低碳達人”個人碳賬戶平臺,創新打造廣西首個個人碳賬戶。強化個人碳賬戶與手機銀行、“G+會員”體系、銀行卡的“四業聯動”,覆蓋綠色生活、出行、支付、消費等 “四大場景”。
9. 郵儲銀行湖南省分行推出“C郵記”個人碳賬戶:圍繞綠色金融、綠色生活、綠色鄉村、綠色公益四大低碳場景,記錄20項綠色行為并自動核算碳能量值,可以用于兌換權益或申請綠色貸款。
三、金融科技如何賦能銀行綠色金融發展
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支撐的綠色金融成為銀行逐竟的戰場,而金融科技則是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利器。
(一) 企業ESG評價與綠色項目評估
綠色信貸是銀行開展綠色金融的基本需求,可重點關注金融科技應用于企業ESG評價和綠色項目評估兩方面。
1. 企業ESG評價
以銀行信貸關鍵性影響因素作為綜合考慮,同時充分考慮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因素,構建ESG指標體系,將不同行業企業的ESG風險以“得分”呈現,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生成企業ESG信用畫像,并將其全面納入信貸管理流程,為銀行選擇客戶、設置風險偏好、調整信貸結構等提供支持。ESG評價系統作為非財務指標,突破僅靠財務數據績效評價的局限性,更有效地評估企業綜合情況及風險,從而提高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同時,銀行以客戶ESG績效表現為依據,加大優質綠色企業的扶持力度,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 綠色項目評估
基于多種綠色標準和信貸資產信息,將國內外各種綠色標準進行對應,設計綠色項目評估體系,有效地解決銀行對企業綠色項目識別困難等問題;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為項目匹配多種綠色評價標準下的適配結果,為銀行甄別綠色項目提供參考依據,全面提升綠色信貸業務開展的效率和質量;此外,系統可通過內嵌環境效益測算模塊,實現對項目環境效益的測算和動態跟蹤。
(二) 碳賬戶平臺建設與場景搭建
銀行業應將碳金融與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將ABCDI等新興技術運用到碳金融業務發展中,搭建平臺、拓寬場景,提升碳金融產品和服務效能。
截至2022年末,已有多家商業銀行相繼推出“個人碳賬戶”,銀行基于碳賬戶體系的場景應用也在密集上線,綠色信用卡、碳積分、低碳貸等金融服務產品紛紛涌現。未來隨著更多銀行的加入,綠色金融特色應用場景搭建或將成為新風口。通過拓寬綠色金融服務場景豐富碳賬戶在零售端的切入口,并增強個人碳減排、碳權益等體系建設,使銀行與用戶之間形成強關聯關系,增強客戶黏性和產品吸引力。
與此同時,客戶在碳減排數據采集、計算和信息保護是目前銀行發展個人碳金融的難點。因此,如何運用金融科技賦能解決這些問題尤為重要。銀行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安全計算、區塊鏈、聯邦學習、隱私計算、加密存儲等技術挖掘數據并在過程中對數據的安全性進行全程監測,確保數據全程可控、可溯源;同時加大對客戶行為數據的管理和保護,不斷提升數據安全管理能力,切實保障數據和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