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神州控股、神州信息和神州數碼集團三家公司聯合舉辦的“數云原生 場景融合——顛覆 重構 新引擎” 2022 TECH第四屆數字中國技術年會 “價值重構·巔峰對話”通過云上直播圓滿舉辦。本場邀請各界知名大數據專家,國際數據管理協會中國分會(DAMA China)主席汪廣盛先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魏凱先生;IBM認知數據分析與工業4.0負責人、金融科技專家吳大維先生;神州信息首席數據官、上地大數據研究院院長、DAMA中國副主席黃萬忠先生;神州信息數據咨詢總監、DAMA中國十大數據治理專家張新先生,暢聊數據重構的變革、挑戰和機遇!
大咖精彩觀點
汪廣盛:數據管理和Web3.0
在全球范圍內,數據確權問題還無法根本解決。但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將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歸根結底還是要處理好利益分配的問題。元宇宙的興起,標志著我們正在慢慢進入Web3.0時代。Web3.0也即將改變數據所有權的格局,個人數據必須屬于個人,數據所有權將重新掌握在像你我這樣的用戶手里。
魏凱:洞察數據資產管理的新趨勢
未來幾年數據洪流將越來越大,數據量的增長還將會呈現一個指數式的趨勢。物質世界的運轉越來越精細的能夠被數據所刻畫、預測和分析,從而能夠給經濟增長開辟新的空間。
數字化轉型時代,數據管理面臨著新的變化與挑戰,需要從數據管理的理念、工具、技術等做一次升維,即數據開發管理一體化。DataOps因其敏捷高效、閉環治理、安全可信、持續運營等核心特征,面向數據全生命周期,以價值最大化來組織價值運營,系統工具,組織模式,安全風險控制等環節,實現研發運營一體化、敏捷化、集體化、智能化和價值的顯性化。
吳大維:量“數”而為——數字化轉型中的一些思考
數字化轉型,知難行更難:第一是小馬拉大車,數據服務難見成效;第二是大炮打蚊子,找準痛點不容易;第三是盲人摸大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量數本身就意味著各家企業需要根據自己不同行業、區域,甚至自己在行業中的競爭位置,去評估自己的數據管理能力,或者說數字化轉型成熟度。
黃萬忠:數字化轉型下數據安全管理實戰
伴隨數字化的轉型,國內外對于數據安全和隱私的管理越來越重視,各種法律法規層出不窮。神州信息、神州數碼和神州控股經過多年積累,沉淀出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安全與隱私管理的整體解決方案和六種數據安全管理實踐的推進方法。企業可以根據自己數字化轉型的水平和IT建設的水平,來靈活選用、組合數據安全管理的實戰方法。
產品發布
“六合上甲”數據中臺一體化開發平臺
是一站式的智能大數據全生命周期研發平臺,通過該單一平臺,即可實現數據采集、數據開發、數據治理、數據分享、數據可視化等復雜組合場景的能力,持續不斷把數據變成資產。
“銀河”數據資產運營平臺
以元數據為載體,以數據認責和數據治理為保障機制,建立統一的“盤、析、治、用、運”資產管理理念,包括數據資產全景、數據資產搜索、數據資產服務、數據資產運營、數據資產監測、數據資產評價等功能,幫助企業盤活數據資產,助力數據資產價值發揮。
“飛流”數據建模平臺
基于自然語言的數據標準自動應用技術,在將概念模型、邏輯模型轉換為物理模型時,無需任何手工錄入,便能自定義解析并將其轉換為數據庫中的標準用語。此外還創新地采用了可視化虛擬化技術,解決了企業級模型ER可視化展示性能慢的難點。從模型管控、模型工具全域國產化、SaaS化設計等填補了國內數據建模市場的空白。
圓桌對話
圓桌對話由黃萬忠主持,汪廣盛、魏凱、吳大維、張新等參與對話,圍繞數據要素、數字化轉型、數據資產盤點、數據價值評估、數據倫理與法規等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
議題:數字轉型過程中,實現數據價值最難啃的骨頭是什么?
汪廣盛:我認為數字化轉型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把數據給管理好了,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肯定是數據,沒有數據根本就做不了數字化轉型。但是在美國75%的數據相關的項目,最后都失敗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數據質量不高。所以大家可以想像,沒有數據,或者數據質量不高,基于這些數據所做出的這些商業決策肯定是有問題的。
魏凱:數字化轉型最核心的是要讓數據變成驅動業務決策、企業管理和變革的一個核心的要素。其實這一塊最核心就是要把數據管好,用好。另外,我覺得最核心的還有一個點就是數字化的理念和覺醒。現在其實很多企業,在做數字化轉型的時候,并沒有感受到這種痛,主要還是因為數字化轉型不能一蹴而就,而又需要花費大量成本,所以決策者比較猶豫。
吳大維:我覺得數字化轉型,不管對于企業來說還是對于項目來說最大的困難是人。除了魏總說的人的觀念問題,還有復合型人才問題。對于大部分的銀行甚至很多大行科技人才占比僅僅是在2%和3%,這是人員數量問題,另外還有人員質量的問題,以及人員觀念的問題。就連我們常說的頭部或者是大廠,他們在人才培養上,人才梯隊上,差距也是巨大的。
張新:我感覺數字化轉型還可能會涉及到一些組織架構的更改,這個是比較難的,因為人總是習慣于自己熟悉的那一套方式來工作,這個叫做常說的人性和思想是最難改變的。比如我們做數據治理的時候,對數據要有一個認責,要求業務人員要有owner意識,這是比較缺乏的。
議題:請吳大維總談談工業4.0它是如何快速的去切入數據資產盤點,或者有什么認知領域新技術,來支持數據資產管理?
吳大維:我們基本會用五個字來囊括數字資產整個過程,就是“盤、析、用、治、運”。我們在說資產的時候一定離不開價值,否則的話不是所有的數據都是資產。我個人更覺得現在和未來的價值都需要去看。我們在做數字化轉型的項目的時候,其實客戶問我們最多的就是我們怎么去量化這個項目,給企業帶來的價值。如果對企業的整個數據資產有個清晰的了解,以及能夠清楚看到數據在“盤、析、用、治、運”上價值的話,一定程度上能夠回答客戶的問題。
議題:請汪主席從國內和國外的視角談一談數據價值評估的方法和實踐。
汪廣盛:數據評估確實是非常重要,數據的價值往往是基于成本來算的。比如我獲取這些數據的成本是多少,存儲的數據、運營的數據成本是多少。目前國外還有一些參數,比如說像市場的稀缺性,數據非常稀缺的,還有數據質量等,基于參數進行數據的評估。
但是實際上國內的企業做的更好,因為雖然每個國家都認可數據是資產,但是只有我們國家把數據提高到生產要素的高度。我們國家已經建立北京國際數據交易所,上海交易所等,此外,信通院和一些企業也發布了數據價值評估的白皮書等,這些都走在了國際前列。
議題:請魏所分享一下信通院和國內在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面的一些新的研究和觀點。
魏凱:我覺得可能很難有一個具體方法,一勞永逸的去解決數據在公開市場上定價的問題。整體上我認為數據的價值評估,包含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在一個機構內部怎么去衡量數據對業務的價值。另外一個層次是在公開市場上怎么去給數據確定一個用貨幣度量的尺度。不同的層次解決的思路不一樣,難度也不一樣,研究的進展也是有所差別的。但總體上,無論是在機構內部還是外部,數據資產的估值的實踐還很初步。
議題:數據安全和數據倫理在國內的數據行業越來越迫切,請大家談談各自的觀點。
吳大維:國內在數據交易上仍然存在一些灰色地帶,但是隨著監管和法律法規的完善,這些漏洞在減少。而國外如歐盟對數據隱私管控的非常嚴,特別在個人方面,在數據的追溯權方面,給了個人非常大的權限。隨著法律法規的完善,行業從業者要去思考,如何在數據安全的情況下,去找到一條自己的路。
汪廣盛:網絡安全不等于數據安全,我們國家很早就有了網絡安全法,最近才有數據安全法。94%的數據泄露,不是因為網絡的問題。我們知道法律是延后的,法律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領域都覆蓋住,此時就需要倫理的約束,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講這個概念,就是一種反應。所以我認為法律和倫理應該是互補發揮作用。我們國家目前也正在做這個工作,相信將來也能做的很好。
議題:數據要素的出現對于數字化轉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大于挑戰還是挑戰大于機遇,也請各位專家來談一談自己的見解。
魏凱:數字化轉型是必然的,它不是說機遇與挑戰的問題,而是決定了未來一段時間一個企業或者一個機構是否能夠生存的問題。數字化轉型和數據要素,是一體兩面的關系。中國要發展數字經濟,最大優勢就是我們有海量的數據資源。我認為數據要素價值的發揮和數字化轉型其實是互為因果,相互支撐的。
張新:我覺得,首先機遇和挑戰經常是一個成正比的關系,雖然挑戰很大,但是現在環境比過去好很多,我們的機遇也更大了。無論從技術環境層面,到國家宏觀意志層面,我覺得后續對于要做數字化轉型的公司都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吳大維:機遇還是挑戰,趨勢已經確定了,一定是機遇。個人認為國家可能在各種各樣的新的趨勢方面,不管是技術還是模式方面,把一些關注點轉回到了基礎研究,以及我們的自主創新上。如果沒有這個的話,所有的不管數字化轉型還是別的大的帽子,都會有小馬拉大車的風險,也會被彎道超車,未必能夠把好方向盤的危險。基礎研究和自主創新,中國人需要有自己的聲音。
最后,汪廣盛總結發言:數字化轉型已經是確定的,但是我們還是要充分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這個真的是不容易的。所謂的彎道超車實際上我是覺得也是不容易的,甚至于說不太可能,這里還有一個度的問題。在數字經濟這個領域,美國也好,歐盟也好,中國也好,我認為起點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講別道超車或者換道超車更有優勢,能做的更好,祝愿中國數字化轉型做到世界第一。